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战地军魂影评

战地军魂影评

发布时间: 2021-02-08 18:00:56

㈠ 拯救大兵瑞恩 影评

拯救大兵瑞恩 影评 (有点长)

《拯救大兵瑞恩》之结构•人物•艺术特色浅谈《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描写二战时期的影片,讲述了盟军一只八人小分队潜入德军后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成功找到并带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还给他那已失去四个儿子中三个的母亲的故事。 比照以往,战争题材的影片往往节奏紧凑,而这部影片却是个例外,挥毫泼墨用了整整40分钟描写诺曼底登陆的血腥场面,以至许多观众都因受不了这样的视觉刺激而提前退场。作为一个“极热”的热开场,导演无疑为屏幕前的观众们制造了与电影内容极为相符的情境,战争是惨烈而血腥的,人在彼时显得如此脆弱,枪林弹雨穿透头盔、撕裂身体;士兵在滩头上寻找自己的残肢断臂;一声炸响过后,米勒拖着的伤员只剩半截……战争场面的还原达到罕见的真实。而气氛烘托浓烈之余,导演也精明地埋了铺垫,即为日后把人小分队深入德军的巨大危险性作了全面预告,先让观众在自己心里有了对比,当然也就更迫切地想知道艰巨的任务如何完成。情境这座平台的成功设置,开拓了日后情节冲突发展的空间。四十分钟漫长视听刺激过后,本片节奏的功力开始凸现:导演仅用了五分钟的胶片,八人小分队就已走在了寻找大兵瑞恩的路上,情节交待简洁明了。一行人行军的过程可算开端单元的句号,到此为止,每个成员的性格都已有所体现,小翻译厄本跑前跑后问这问那既松弛了气氛,又为下文揭开“米勒战前的职业”打下伏笔。全片也进入带入过程。带入单元的第一个小高潮发生在第56分钟,列兵卡帕佐被狙击手击中,不幸牺牲;第二个高潮仅在两分钟后的58分,双方无意间产生对峙,最后以敌方被击毙告终。两个高潮连接得如此紧密,仿佛预示着本该得到休息的精神并不可放松,置身战争,理当如此,但一味强调警惕、危险不但不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也难免把自己的门槛垫高,于是新因素介入——第一个瑞恩带着搞笑的蠢气上场,一点失望过后,留给观众更多的是希望。第三个高潮来临,以数铭牌为过渡,小分队的又一名成员——军医迪克•魏德死在攻击伞兵的堡垒前;紧接着厄本放走德国人引发了第四个动作性不强,却更为重要的高潮:列兵鲁宾扬言离开,军士豪沃兹举枪阻拦。这个高潮的人物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不单单是小分队里的上下级,还有队员之间的分歧,以及最终极的矛盾——此次行动到底值不值得的点题,导演代米勒作了最机智的回答。这个高潮也可以看作发展部的内容。真正的瑞恩出现,是在影片过半,可见导演的目的很明确——救谁并不要紧,重要的是救人这项行动。个人认为接下来守桥战斗的开始就已是高潮的部分了,发展部只有十几分钟,完成一个任务的转移——救瑞恩到守桥。有趣的是,守桥阶段的战斗与开头诺曼底登陆的长度相仿,都是四十分钟左右,可见本片叙述的轻重缓急,导演拿捏的大胆而准确。作为高潮,这部分本该是情感最强烈、最紧张的时刻,主人公命运的高潮,主题的高潮,性格的高潮,但又由于战争题材的缘故而变为视听等感官刺激的高潮,所以可以说这部影片的视觉高潮和主题高潮在时间上是相一致的,便于观众体悟电影的主题。高潮与结局连接紧密,而实际高潮的结束也就意味着表达的完结,最后老瑞恩在陵园的一场戏更多是为结构的完整性服务,而非情节上的必然连贯。继结构合理之外,影片的人物塑造亦非常成功。八人小分队,人皆迥异。军士豪沃斯是米勒上尉的忠实下属;下士厄本是连短兵相接时都会用敌国语言喊“放下枪” 的小翻译;军医迪克•魏德事业心强烈,常为自己无法担负与身份相符的职责而自责;其他四人都是列兵,鲁宾对米勒上尉来说不是省油的灯,这个机智刻薄的纽约客毫不掩饰对此项行动的愤慨和质疑;卡帕佐是个心地善良的澳大利亚人;利施很有正义感,他为纳粹对犹太人的所作所为义愤填膺;狙击手杰克逊长着一幅桀骜不驯的面孔,却是个虔诚的教徒,把每一个狙击对象当作上帝赐予他的礼物。 而我想详谈的是主人公米勒上尉,和他所拯救的大兵——瑞恩。 米勒。米勒是个英雄,却不是唯一的英雄。如果当面跟他这么说,他一定会笑着让言者滚蛋。毕竟,“英雄”这个词只对活着的人有意义,只对在乎他的人有意义。颤抖的右手、倒下的战友、失聪、指挥战斗、抢滩成功,与其说这是性格的铺开,毋宁说是对米勒能力的首肯。可以说到军医死前,他都可被任意一部战争片中的长官所代替。服从命令,宽容下级,所有的抱怨照单全收,所有的任务漂亮完成。可以说导演塑造了一个真正立体的分队长,他不是靠等级威信、军人责任感支在下属面前的,他想妻子、想回家,他会把袒露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当作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羞于与人分享却又自豪而甜美的经历。当然,他决不会忘记身为军人的职责,和那个待他拯救的孩子的幸福。这部影片的美国色彩浓郁,家庭对美国人来说,几乎等同于信仰,我想米勒在执行任务的同时,一定也无数次在心里抱怨再自我安慰,或许每次说服自己的,除了“救了瑞恩,就离家近了一步”之外,还有“救瑞恩的家,也是救我自己”吧。军医下葬时,那个男人独自一人的哭泣突然很动人。 瑞恩。大兵瑞恩并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即便处于事件的核心,他的重要性也早被这次行动本身的意义所掩盖。但是,略去拯救对象的额外身份,他,又是观众了解美国最普通士兵的途径。瑞恩就像一扇窗,透过他,不难看到那些平凡的美国年轻人在没有被社会赋予特殊关照时应有的战争经历,那些跟瑞恩一道守桥的战士们,甚至包括去拯救瑞恩的小分队。被拯救,这是外界不为他所掌控的因素赋予他的义务,与他无关,因而影片的视角扩大了,在守桥之役前瑞恩根米勒讲述自己兄弟的趣事一场戏,导演并非在试图说服观众,力证这次行动是在拯救一个多么值得怜悯的家庭,而是通过瑞恩的嘴,说出每一个美国士兵的故事——战前,谁都有美好的生活,每个人都有他们被子弹击中时要为之感伤和不舍的东西,那究竟是什么?可能在美国,那是家庭的回忆,在别的地方又是别的什么,总之是一些值得珍藏和怀恋的,却又远离的东西。战争的作用在这里仅仅是毁灭所能毁灭一切,战斗者们便是要夺回他们能夺回的部分。瑞恩的性格体现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更为类型化,同样更具有现实意义。 就艺术特色而言,这部影片的镜头运用很见功底,导演的意图在镜头中往往表现得十分明确,并有出色的感染力和表达能力。在影片的前40分钟里,与其他人也一样,小分队队员抢滩时平行蒙太奇利落的切来切去要传达给观众的不只是“脸熟”(对第二次看片的人是),更多的是战争的高强度视听施压,导演在这里要表现的是人类成片死去的过程,还有一些未死之人争取活下来的过程,在这里没有英雄没有猛将,所有人的生命都微若草芥,随时可能化为冰冷的统计数字中的一个,没人相信“理智”,正如没人会有意识的试着躲一颗子弹。又如卡巴佐牺牲的一场戏,镜头大部分时间对着敌方的高楼上的狙击手,主观镜头与脸部特写频繁切换,显示出人物内心的犹豫不决,琢磨不定,而当镜头里的准星终于辨认出狙击手杰克逊的影子,却也是自己命丧黄泉之时。一个反视角的运用告诉我们,在战场上一对一的决斗中根本没有正义和非正义的言论必要,因为那时除了生,就是死。镜头的内容完全与所要表达的主旨一致,厄本最后开枪打死他曾放走的德国人时,摄影师并没拍尸体,可见死的是谁并不重要,重要强调的是,他终于敢杀一个该死的人了。影片结尾米勒死去,贺信的声音作为画外音响起,那是美国政府在宣读给瑞恩母亲的贺信,硝烟尚未散去的战场上,空镜头缓缓移动,杰克逊炸黑了的高塔,战坑,破碎的桥面和尸体,每个行动着的人的表情都沉静而安详,他们还活着,他们在聆听,那些军方赞美瑞恩的语言那么美,那同样是赞扬所有军士的语言,所有活着的人包括厄本,和那些死去的,更加无畏的人们。 战争与生命一旦被放在同一架天平的两侧,那么就注定了“毁灭”二字的分量沉重。真正的战争片从不避讳人类为自己留下的创伤,而在战争阴霾的背后,同样折射出人性灿烂的光芒。

《拯救大兵瑞恩》影评~!

一、 结构分析(系表)
开端部
1、 开场 老瑞恩带着一家人来到米勒上校的坟前
2、 俄马哈抢滩成功

发展部
总部收到瑞恩家三兄弟牺牲的消息,上校决定拯救瑞恩家的小儿子——詹姆斯·瑞恩;
米勒一行人雨中协助同盟破敌,卡帕佐死;
错认他人为詹姆斯·瑞恩
在途中休息两小时,米勒和手下暗夜聊天
第二天继续前行,得知瑞恩在兰姆勒;
又一次小规模战斗,魏德死;
放掉德国俘虏;
找到大兵瑞恩,米勒告诉他来意。

高潮部
米勒一行人决定不走,帮助瑞恩保住桥,等待救援。
整个战役

结尾部
米勒死,临死叮咛瑞恩要好好活下去。
尾声
老瑞恩在米勒坟前对他诉说自己的生活。

二、 人物分析
瑞恩——瑞恩并不是一个功能性人物,但是他却是一种象征。是胜利的象征,他对于米勒一行人意味着任务的终结,对美国意味着国家人性化、人权化、民主化的象征。他从简单的符号人物,变成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且空泛的标志。但剧本赋予他的却很少,他只是一个二等兵、没有比别人更多的勇气、战绩和故事,是一个普通的,年少轻狂,拥有拳拳报国心的男子。这就更引发人们对这次任务的思考,思考它是否值得,是否劳师动众、是否像剧中米勒一行人所议论的:只是因为他有三个同样骁勇,战死沙场的兄弟吗?只是因为怕他的妈妈伤心吗?试问:谁没有父母?谁的死对于家人又是一件好事呢?凭什么他能享受到这样的幸运待遇?凭什么要为他去浪费那些珍贵的军用物资呢?难道只是为了美国的那些小小的虚荣心?为了高呼民主,人权吗?米勒说过:“为了一项任务,死掉两三个人是值得的,但是可以换取二十、三十、甚至成百上千人的姓名。这样死是值得的。”但是为了区区一个二等兵瑞恩,却死了三条人命,这看起来并不值得。但是幸好我们的瑞恩是个视死如归的硬汉,试想:如果他只是个软弱怕死的孬种,这次任务还是否具备他的意义?还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瑞恩只是美国人概念中的士兵群像,是他们憧憬的士兵的形象,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至少值得用生命去换取的人,是一个理想化的士兵。是弘扬英雄主义的一个最好的典范。他的形象不见的高大,但是平凡中却显出不平凡,并不需要多少另类,也足以讴歌美国兵士对国家的忠诚、对信仰的致死不逾。另外:瑞恩有一个完美的家庭,儿孙成群,看上去他真地按照米勒说的那样,“好好地活下去”,但是他的家庭美满与坟冢排列整齐的白色墓碑相比是最大的反差;以至于在影片的结尾,瑞恩不禁问自己的太太:“我是不是一个好人?” 这是发自本源的一种疑问?他确实使得很多人为他而死,虽然他是无辜的,他是不知情的,但是在无形中,他背上了一个包袱,三条人命的包袱,这是国家赋予它的,是生活赋予它的。他必须被动接受,比起那些死去的人,瑞恩活得艰难许多,他虽然活着,但是永远不能放下包袱轻松的活着,他的生命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他是为国家、为责任、为了三条人命活着,甚至为了米勒临死的那句话活着;战争中,他的生命掌握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听天由命;战争结束了,他的生命掌握在强烈的责任感里,身不由己。瑞恩没有自由,他不能掌握自己的生死,这是他极度可悲的一面。战争泯灭人性,只要踏在战争边沿,或者涉足其中的人,从那天起,生死就永远不属于自己,就永远要背负着包袱沉重地走下去。这是战争带给人们最深刻最可怕的痛楚。

厄本——厄本在多数人眼中是个孬种的形象,在他的反衬下,米勒一行的其他人显得如此的高大伟岸;但是厄本只是个小小的翻译官,从来没有参加过战斗,在他眼里,面对敌人,他并不确切知道什么是仇恨,并不知道应该冲上去将他的头颅打爆。他只是一个大多数百姓的象征,他只是个平凡普通的人。他表现出的躲闪,懦弱、不敢面对死亡、不敢冲出重围挽救同盟…… 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是一个普通人面对战争的态度。在普通人眼里,面对战场上的血腥,躲闪逃跑是第一个念头,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怎么可能神话般地冲上去将敌军的头颅打爆呢?这里片子想告诉我们,不是谁拿起枪都能独当一面,不是谁面对敌人就能英勇在前,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削土豆皮那样简单的事情。战士都是英雄,他们都是超人,从肢体的力量,到心理的承受力,方方面面都不是一般人能及的。也从一个侧面告诉观众,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面对那些逃跑怯懦的士兵,也应该给予一些理解,毕竟在死亡面前,真正能够做到视死如归的人实在是微乎其微。但厄本也有另一面,他在最后枪杀了害死梅利西的德国士兵,在最后一个镜头里,他手握长枪,从硝烟中走来。这个形象简直就是在讴歌他就是英雄,他才是最后的胜利者,他没有死,没有伤亡,他还替同伴报了仇,他才是值得歌颂的人,他才是最伟大的人。我想,这也是对高级官员的一种讽刺。毕竟他们才是最终活下来授勋的人,他们肩膀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用无数的战士鲜血换来的,他们在享受美馔佳肴的时候,因为他而死去的战士却在地下呜音哭泣,这是一个小小的讽刺,对高层,对那些腆着硕大啤酒肚,晃悠着一身肥油,享受着和平带个他们的高薪、厚禄、美女、香车的日子,但是谁有知道在杀场上,他们是否在敌人面前哭泣,是否高歌自己的国家总统该死,在敌人面前投降,给敌军舔屁股呢?

米勒——无疑,他是一个英雄。在美国人眼里,英雄的种类很多,只要是涉及“拯救”的,都是英雄。他们不一定十分高大,不一定作出很多丰功伟绩,但是起码要独挡一方,起码要聪明睿智。但是伴随着英雄的往往是灾难,没有灾难哪儿会有英雄呢?这就好比哪里有反抗,哪里就往往有压迫。米勒是英雄,但是英雄却死了。却带领着同伴兄弟去送死,难道英雄连保护自己的能力都没有吗?这未必要求太高,毕竟英雄不是超人,英雄也是有血有肉有心有肺的真人,他们也会有喜怒哀乐,也会有七情六欲,不是神仙。米勒颤抖的手告诉我们,他和普通人一样,也会受到疾病的困扰,也会痛;在兄弟死去之后,他躲在废墟上偷偷地哭,泣不成声,这也告诉我们,米勒是个有感情的人。这些细节无疑让英雄这个钢铁之躯更加贴近平凡的人。英雄并不是高处不胜寒的稀罕物件;同伴问起他为什么要这么拼命的时候,他不是说:“我是为了国家”“为了家园”或者什么其它的让地球人听着都觉得虚假的理由。他为的是早一天见到自己的妻子,和她团圆,“每杀一个人,这就意味着离家又远了”仔细想来,确实如此,敌人永远不可能完全歼灭,只能是越杀越多,无穷无尽。在米勒眼里战争并不像一场瘟疫,人慢慢一点一点死去,等到最后一个人死掉,战争就结束了;在他眼里战争是一场大火,越是煽动就越厉害,越蔓延,不断死去的人,总会引发更多的战争,引发更多的人死去。这又告诉我们,英雄并不是好战者,发动战争的都不是真正的英雄。英雄应该学会怎么样去平息战争,不让更多的人死去。从概念化的英雄,到了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具体的英雄,影片无疑将米勒的多面性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但是这里也有不少概念化的成分,比如:“不救儿童”无疑,这是英雄米勒冷酷理智的一面,他经验丰富知道这样做的后果,这和后面的为朋友哭泣是一种对比,但是却显得非常刻意。

魏德——在魏德身上充满了人文关怀。他是一个战地医生,既是战士又是医生,他可以在医疗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为病人缝合,竭力挽救他们的生命。他对生命的态度和米勒一行的其他人都不相同。在开端部里,他的出场是在帮一名士兵止血,但是一枚飞弹袭来,士兵当场死亡。“为什么不给我个机会救他”飞弹就在他身边滑过,在那一瞬间,他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不同常人的生气,一种愤恨,这不能仅仅概念化地说成是医生的一种天职,但是影片却让观众感觉到了这种刻意。在卡帕佐中抢躺在雨中的时候,他不顾生命危险要冲上去,只是为了看清卡上在哪儿?这种行为,无疑是英雄主义的,无疑是夸大的,是脱离现实的,有些符号化;但是另一方面,在暗夜中,他替卡帕佐抄写信件、讲述自己儿童时代和母亲的情感经历,却又觉得这个人物并不是高不可攀,也有自己的具体情感,不十分概念化。但情感上过于片面,对职业的热爱,对朋友的关怀。甚至到最后,他看到伙伴们当着伞兵的面玩弄识别牌,过去组织的时候,也只是让观众觉得,他是个很善解人意,极度善良的人,但正是这个有些符号化,有些理想化的人物,在他死时,却感动得我落泪了。他的死真正让我觉得生命的淡薄和脆弱,身为医生的人却不能挽救自己的生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去死,完全无能为力。死的时候他一个劲儿地喊着“妈妈,妈妈”。那是一种最本源的做法,是一种本能的表现。这样的情感冲击,又让人觉得他并不十分符号化,片子将魏德善解人意,善良淳厚的一面渲染到了及至,并且加以美化,使他变成了一个塑像人物。但却能让人感动,让人觉得完美却真实可信。

梅利西——相比魏德,犹太人梅利西也是如此。片子着重渲染,他作为一个犹太人对德国法西斯的愤恨。在坑道里,他拿着德国阵亡士兵的刀说:“它曾经是希特勒青年团的小刀,现在是犹太面包刀”。说完这话,就坐在哪儿哽咽起来。这也不觉刻意,苦难深重的犹太人,手握着敌人的刀,作为一个战利品,成就感马上引起了一种悲痛的感觉,不用更多的语言交待,就能深深体会他曾经受的苦,和一种民族责任心。在德国俘虏队伍旁,他拿着自己的识别牌,炫耀着:“我是犹太人,我是犹太人!”那是一种骄傲,一种挑衅。实际上也是可悲的,可怜的。德国人并不能听懂他的语言,他这样做只是得到自己的一种宽慰,死去的犹太人不可能复活,他的伤痛也永远在心中烙下痕迹。这更增添了无数的辛酸和无奈。也告诉人们战争的极度残酷。

三、 中心思想
(一) 米勒的七次手抖
第一次:米勒的出场就是从他的手开始,一双颤抖的手,握着水壶;
第二次:俄马哈抢滩成功后,手颤抖着拿水壶;
第三次:暗夜中两小时的等待,手颤抖着拿水杯;
第四次:暗夜中两小时的等待,谈到卡帕佐,手颤抖。
第五次:得知瑞恩在兰姆勒,手颤抖着拿指南针;
第六次:魏德死后,米勒躲在岩石后哭泣,手颤抖着拿着卡帕佐的信。
第七次:等待敌军坦克车,和瑞恩谈天前,手颤抖谎称在为音乐打拍子。
米勒的颤抖表现的是对战争的态度,是一种精神的紧张,也同样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他害怕、痛苦、紧张的时候手都会颤抖。影片借助米勒手的颤抖表现他情绪的变化,但是在外部看来,他面对一切的一切都那么泰然自若,甚至连他的身世都是个谜。但实际上,他只是个平凡得不能在平凡的高中老师,和普通人一样,也希望早日能看到自己的妻子,能和她团聚。并不是像他表现出来的那样冷静和理智。面对死亡他有自己的看法,他是一个队伍的首领,有着比别人更多的对死亡的冷静。他变得冷漠,是战争改变了他。
(二) 米勒的无声世界
片中,米勒常会进入无声的世界。炸弹在他身后爆炸的时候,耳朵会有短暂的失聪现象。在开端部里——
第一次无声的世界:米勒从海滩的血泊中爬出,炸弹在他身后爆炸。他进入了无声的世界,他眼前呈现出——
1、 一名瘫软哭泣的士兵;
2、 三个被弹药引着的士兵;
3、 断了一只臂膀的士兵,在尸体中寻找被炸断的手臂,用另一只手捡出那只手臂;
4、 几个燃烧着的士兵,在海滩上奔跑逃命;
5、 一个对他大声喊叫的士兵。
第二次无声的世界:米勒拖着负伤布格,炸弹在他身后引爆,他又一次进入无声的世界,恢复听力之后,再一次托起布格,他已经只剩下上半身了。
在结尾部——
第三次无声的世界:桥头,炸弹在米勒身后引爆,这一次他长时间进入了无声世界,看到了瑞恩的哭泣,看到了兵士的大声喊叫,看到了霍威的死,看到了近旁的手枪。
在开端部,这种手法很像《黑镜头》里面呈现的——平面的、瞬间的切割了战争。第一次无声世界,哭泣的士兵——这象征着一种对战争的恐惧,枪林弹雨中,不能自控地坐在地上哭泣,不知所措;断了手臂的士兵,用另一只手在尸体中寻找失去的手臂。提起它像提着自己的背包一样,那并不像是自己肢体的一部分,而单纯是个物件。战争带给人们的远远超过肢体上的痛楚,这完全是一种本能的表现,他脱离了理智,比起沉重的精神枷锁,肢体的疼痛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米勒死前无声的世界中,看到了瑞恩的哭和同伴的死,但是更多的是看到了身边的枪。他只是本能地去拾起那把枪,在他完全丧失了行为能力的时候——没有多余力量去思考、去分析,这种行为也是出于一种本能。他站起来去拿枪,中弹后,瘫在地上,还不停地瞄准正驶向他的坦克车,战争把人性都改变了,攻击敌人变成了一种本能。
(三) 死在米勒身边的七个人
在开端部
1、 头盔胸部中弹的战士
2、 104医队战士,胃部被打穿,内脏在体外;
3、 被炸掉下半身的布格
4、 坑道里身边的通讯员;
5、 坑道里脑部中两枪的战士。
这中惨烈的场面在米勒看来司空见惯,他的士兵就在自己身边死去,横尸遍野、血流成河,内脏横在尸体旁边、子弹打穿头颅,他依然往前冲,并不伤心,留恋或者惧怕。这除了表现战争的残酷外,还从一个侧面表现了米勒那“94”个兵士的死,带给他的是一种对生命透彻的看法,变成了视死如归。他曾对厄本说:“我怕我活不到堵住累计到一千,还是五百吧。”对生命,他知道他随时可能死去,所以当他死的时候才显得那是意料之中,没有多余的痛苦,像个活人一样坐在那儿死去,没有了大喊大叫也没有泪流满面,没有恐惧没有一切留恋,静静地死去。

夏树 2005-10-05 20:52

时光可以流逝,岁月可以飘过,但是经典永存。如果真的有一种情感可以使人回肠荡气。如果真的有一次行动可以让人感慨万千;那么这种情感一定是超越普通情感的伟大情义,这次行动也一定是一次伟大的行动——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感,这样一次大无畏的行动。
《拯救大兵瑞恩》是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一部力作,重温经典,感觉依旧如此强烈,既慷慨又激昂。汤姆·汉克斯的实力表演使得影片更加精彩。
影片以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烈的诺曼底登陆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的自然主义拍摄手法再现了上世纪那场为自由而战的战争的惨烈。以米勒上尉奉命率领士兵去敌战区寻找一位名叫瑞恩的士兵为线索,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用几个人的性命去换取一个人的生命是否值得?刻画了米勒为代表的一系列为自由而战的士兵的形象,影片的主题是鲜明和积极向上的。
抢滩行动中指挥出色的米勒上尉受命去敌战区寻找一位在101空降师服役的叫做詹姆斯·瑞恩的士兵,他的三个哥哥都相继在战场中阵亡,为了不使他的母亲失去这个最后的孩子,盟军总部决定将他寻找回来。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每向前一步,就离敌战区近了一步,危险也就增加了一分,他们面对的会是越来越多的德军和大量的坦克!出发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种近似荒唐的行动和与此引来的一系列伤亡是否值得去冒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战士的阵亡,在准备袭击德军雷达站的时候,生存和为此次行动付出巨大牺牲的问题再次摆在面前。米勒上尉最终说服了大家——在他看来这次意外袭击德军雷达站的行动和寻找瑞恩的行动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正义和自由而战的。终于,米勒上尉率领的弟兄历经艰险找到了瑞恩。而为了盟军的顺利挺进,他们又决定留了下来一起参加桥头保卫的战役。力量的对比是悬殊的。尽管他们进行了精心的部署,把有限的人力进行了最合理的布局,也曾一度阻止了德军的前进,但是面对不断涌来的德军和炮火威力很大的“虎式”坦克的进攻,他们只能且战且走,在桥头最后的防线,身负重伤的米勒上尉在冲锋枪枪弹打光的时候,无助地却很决然地向坦克连连发射手枪子弹,奇迹出现了——随着一声爆炸的声音,坦克被摧毁了——盟军的“野马式”轰炸机及时赶到!桥头保住了,援军陆续地赶到了。生命垂危的米勒上尉弥留之际对着俯身过来瑞恩只是轻声地说了一句;好好活着,不要辜负大家。
米勒上尉原本只是一位普通的上尉军官。这次任务也应该说只是一次特殊的任务,但是他的这句话使我动容。一句普普通通的话语是一位长官对士兵的殷切嘱托,也是为了寻找瑞恩而牺牲的士兵的共同心声和话语,米勒和他的战友都已经牺牲,但是瑞恩活下来了。他们的任务完成了,为了一个人的生命牺牲八个人的性命,这种牺牲的代价是否值得?从感性或者理性的角度而言,这是个错误甚至有些荒唐的任务,但是从道义和正义的角度来看,这绝对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拯救行动,一次大无畏的行动。一个人的命值得用八个人性命去冒险的,一句普通的嘱托便是最好的答案。一句很平实的语言,一种崇高的精神和高尚品格情操却跃然在心中。
碟片已经播放完。但是我的心情许久不能平静。米勒上尉最后说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他的身影也越发令我肃然起敬。
拯救大兵是一次特殊光荣的任务,就是因为这一句普通的“好好活着,不要辜负大家”话语,我一直记得这部影片,记得了汤姆·汉克斯,记得了这次大无畏的行动!

㈡ 异星战场观后感

今晚随观影团看了《异星战场》,感觉不错,特发此文。
《异星战场》是改编自埃德加·赖斯·巴勒斯于20世纪初创作的经典科幻小说《火星公主》(我把该小说上传在附件里,大家可以看看),影片电脑特技做的不错,剧情也还紧张刺激,唯一缺陷就是几个神使都太白痴了(后文介绍)。

(以下一段是复制粘贴的)
故事讲述美国内战时期,饱受创伤的前军官约翰·卡特(泰勒·克奇饰)无意间穿越到了火星。由于引力不同,约翰成为了力大无穷、弹跳如飞的“超人”,也因此卷入当地几大族群的冲突,周旋于美丽的公主德佳·索丽斯(琳恩·柯林斯饰),英勇的盟友塔斯·塔卡斯(威廉·达福饰)与狡猾的敌人萨博·赞恩之间。然而地球上战火纷飞带来的痛苦,早已让约翰无心恋战;虽然几大族群都将他视为能够拯救火星的关键人物,可他真的能抛下过去,担负起保卫人民的重任,拯救这个水深火热的世界,扭转异星战场的命运吗?

本人观点:
我的剧情简介:猪脚 约翰·卡特穿越到火星,变得力大无穷,跳蚤版的弹跳能力 ,火星人分四派,神使(长得和人一样,拥有高科技光能、长生不死、变化多端、能穿梭于各星球),火星土著(螳螂族)使用枪械和刀,人族两派(女猪脚 蓝衣派和反派红衣派,有飞机、大炮和刀,就是没枪 )(还是人类擅长内斗),猪脚刚到火星就被螳螂族抓 了,生活了一段,靠着跳蚤的能力获得了一点身份,遭遇逃婚的人族公主 ,周旋于各派、猪脚不愿打仗、只想回家,可是为了爱情和正义 与得到神使大力支持的反派猪脚萨博·赞恩大战,当上了螳螂族国王,夺妻杀夫 成功(俺胡扯的),新婚之夜,刚幸福了一下,就被神使丢回地球,悲剧 的独自生活了十几年,到处盗墓,企图回归火星探望老婆。。。(剩下的不能完全剧透了)
影片有几个亮点:可爱的火星胖狗(这么胖还跑的这么快,真是不可思议);蜻蜓般的火星飞机,四只手的火星人(长的像螳螂),巨大的四手2腿白猿,奇异的火星肥马(好肥,光秃秃的火星,真不知道它吃什么养那么胖)老美的电脑效果是没的说,加上3D效果,和真的一样,值得一看。
缺点:剧情有破绽。神使变化千万,但是很傻,有超能力不用,战力很差却非要动刀动枪,抓住猪脚还带着猪脚到处跑,讲解自己的计划,很白痴的炫耀(反派特性),有功夫花十几年时间监督猪脚,却不杀猪脚,真不如变成亲近人等,一包耗子药毒死猪脚多省事,明明武力值超低非要动刀动枪送死,一个傻子 怎得了。
奇怪的科技(有飞机、有大炮的人族用刀砍人)。没有飞机大炮的螳螂人靠阻击步枪杀人,这科技真是 ......

迪士尼的工作人员曾向记者骄傲地介绍:“为这部电影所花的每一分钱,观众都可以在银幕上看到。”的确,不用专业眼光,都可以看出《异星战场》在制作上的诚意。
《异星战场》剧情中蕴含的内容是相当令人震撼的。《异星战场》让火星变得不再遥不可及,片中,火星是一个没有海洋、只有荒漠的星球。在那里主要有三个不同种族的部落群,原本处于一种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关系,有点像三国演义的关系。
但是某一天,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被邪恶的使者所控制,发动了对另一个部落的战争,被侵略的国家可谓是危在旦夕。这个时候第三个部落站了起来。请注意,这个部落的首领在号召民众发起反抗时说了一句话:“虽然这次战争不是由我们发动的,但是要由我们来结束!”尤其是男主角放弃了返回地球的机会,站出来独当一面,美国式的英雄主义也尽显无疑。最后,男主角自然赢得了美人归。
片中呈现的,是我们此前从来不知道的时空,有点陌生,但同时也保持了幻想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电影有一种既现代又复古的感觉,就像一种现有的历史被替代的错觉。片中有这些火星生物的历史,比如萨克族人已有两三千年的文明历史,他们的建筑便参照古罗马和古希腊的样式,片中的沙漠令人感到口渴无比,让我整整喝了一瓶矿泉水。
比起之前的《阿凡达》,画面的震撼感略逊一筹。让人没想到的是,原来外国人也喜欢玩穿越,太雷人了。不管怎样,对于科幻迷来说,也不失为一场盛宴。

今天下午3点,我独自一人去看了一场电影,名字叫“异星战场”。
伴随着清脆的轻音乐,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坐下来准备开始放映了。这是一部3D的电影。
我戴上眼镜,身心全部投入到电影里去……“火星,有另一个名字,巴苏姆,火星上有两大势力,——佐丹格,希XX,还有几个小势力——萨克人、白猿族。佐丹格开始施行占领巴苏姆,他们开着光能飞船,”1881年,纽约,一个叫约翰的人穿得像特务一样,后面还有一个特务跟踪他,结果他奇迹般的甩掉了那个特务。一个大概18岁的少年到一个中年人家里去,那个人给他遗嘱,说是约翰先生的,还有一个约翰先生的日记本……约翰是骑士团第八团的队长,他的队友全部战死了,他靠挖蜘蛛洞的金子为生,一天,骑士一团的团长找到了他,和他谈话,发生了让我笑破肚皮的事情,约翰被按在椅子上,团长一说话,他立马跳到团长的桌子上给他一拳,镜头转换了,他被帮助了手,团长则流鼻血了;团长又一说话,约翰从桌子上跳窗出去,镜头转换了,他被抓了回来;团长又一次说话,约翰给了他一脚,镜头又转换了,约翰被送到了一个笼子里和团长说话,这次约翰反抗不了,只好听他说话。过了一天,早晨,约翰在笼子里向外小便,看管他的侍卫走了过来说:“喂喂喂!我可给过你尿盆的!”约翰把他一拉,撞到了笼子的铁棍上,约翰拿了钥匙打开了铁门,团长的马被约翰偷了,团长和几个侍卫去追他,结果遇到了几个葡萄牙人,要杀他们,其他侍卫都牺牲了,只有团长和约翰骑着马狂奔,那几个葡萄牙人追着他们,约翰和团长上了一个小山坡上面,约翰给团长一把枪,葡萄牙人一看到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就后退了。约翰出去侦察了一下,葡萄牙人确实离开了,约翰看了看山上,原来有一个蜘蛛洞。他们走了进去,看见了一些金子,还有一个大石块,上面刻着一个蜘蛛的样子,突然,一个穿着白色衣服的人凭空出现了,约翰拿枪射死了他,拿起徽章,来到了巴苏姆……
约翰在火星上能跳的很高,能跳10多米,力量也是平常的十倍,他在火星上所向匹敌,在萨克人里面算很厉害的了,绰号“百战勇士”。他帮助很多萨克人,佐丹格的首领得到了一个神器,希XX打不过他们,准备和他们协商,最后,还是约翰帮助了他们,打败了佐丹格,和巴萨姆的公主结了婚……
这部电影充满着喜剧还有着悲伤爱情残忍,约翰也很勇敢。他为了火星上的一些人,帮助了很多人不用失去生命,新的萨克人族长也要约翰在角斗场上死去,结果约翰打败了白猿。
同学,建议你去看一看哦。

第一次看到异星战场的海报时,就超感兴趣,因为一直以来就很钟情于科幻片。却步于3D的高价,一直很犹豫看不看这场大片。在西子看了别人写的影评,很差,就更不想看了。只是电影片快要过期了,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自己再补了3D的差价,20元大洋,唉,为什么就木有2D滴呢?

在鼻梁上的近视眼镜上再架一幅3D的眼镜,鼻子表示很大鸭力!!!好了,不罗嗦了,剧情……

故事主线是地球男主角在一场意外中被传输到了火星,在火星的几个族群斗争中与火星公主相识、相恋的故事。

开头我看的很莫名其妙,首先是说到19世纪的美国某人接到舅舅约翰·卡特的律师发来的电报,让他继承他舅舅约翰·卡特的遗产,然后就从阅读卡特的日记开始了故事的描述…… 卡特在某次掘金的历险中掉入了一个山洞,并遭到了神秘人的袭击,在混乱中他杀死了神秘人并在阴差阳错中被传输到了另一个地方(事后他才知道他到了火星),并发现自己拥有了惊人的弹跳力!!!在惊异与兴奋中他发现了一些他从没有见过的动物,并遇到了当地的
长着4只胳膊并且3米高的火星原住民萨克族族长,并被其俘虏。

觉得最理想的情节是:卡特被萨克族人俘获后,居然被强迫喝下某种药水,喝下后就能听懂他们说的话!那有这么好待遇的俘虏啊!

故事接着说到火星上的另两个族群火拼,佐丹格族与希雷姆族,希雷姆族代表火星里的正义族群,原来两个族群势均力敌,但是战争受到了“神使”(瑟恩族人)左右,佐丹格族得到了“神使”传授的超级武器,希雷姆族节节败退,将被迫接受两族联姻,以结束战事。这里的“外星人”都和人类长的一个模样,没有太多的惊喜。

在佐丹格与希雷姆两族的一次战斗中,希雷姆族公主德佳在战斗中身处险境,卡特误认为其是地球人,于是奋勇营救…… 一个地球人,来到火星,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弹跳超人!不过战斗场面并没有拍的有什么过人之处,仅仅是可以接受而已,更不要说有什么3D效果了。这里的看点就是外星飞行器,其他都不太吸引人。

于是卡特在德佳的帮助下,寻找返回地球的方法,在途中遭到了另一个族群的伏击,战斗的场面一般,而且色调、场景比较单调,无法与阿凡达相提并论。

不过异星并不是一无是处,情节还是比较吸引人的,最后就是讲到德佳在卡特的帮助下战胜了佐丹格族,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卡特也放弃了返回地球,但“神使”伏击了卡特,将他“遣返”回地球,这就是故事一开头为什么说到卡特回到地球后四处钻探的原因,就是为了找到“神使”在地球遗留的“令牌”,回到爱人——我的火星公主身旁!……
回到家又在网上看了一下,才对开头拍的镜头有点明解,不过网上的翻译很大问题,完全不正确,建议还是到影院看比较爽点,当然,看2D的话就可以了,不用这么辛苦:)

㈢ 老兵的豆瓣影评

(来自:Bjamin.wind)
在暗沉的色调渲染下, 一个满脸胡渣的男人登场了
Miller, 一位卸甲的老兵. 杀过上百名恐怖分子的战地英雄.
他曾在阿富汗服役时遭遇过埋伏, 浴血奋战后, 只有他一人活了下来.
他本可以挂满奖章, 平步青云, 可他却拒绝了.
老兵选择了回到自己的故乡, 过平静的日子
可世事弄人, 一身骁勇的老兵, 现实中却无用武之地,
满城的毒贩, 嚣张的拿着枪, 扛着毒品招摇过市.
自己黑人朋友的儿子也投靠了毒枭老大.
Miller, 这位老兵, 有意对抗他看不惯的罪恶
而毒枭老大, 却不请自来, 企图招安这位昔日的英雄.
这一席话, 并没有点醒我们的老兵. 他仍然坚定自己的信念.
导演用诡异的配乐暗示着我们这之后的阴谋.
接着, Miller在酒吧遇到了昔日的战友, 听着他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抱怨 .
Miller虽然不言不语, 却也感同身受.
在战友的介绍下, 他结识了 反恐负责人,
西装革履的老头, 一番大义凌然的煽动,
让Miller好像又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毫无顾虑的接受了任务.
在任务中, Miller 认识了双重女间谍 Alyana
在女间谍 Alyana 身上, 他仿佛看到了死去的女战友的影子.
千方百计, 套取了恐怖分子的武器运送地点之后,
他把情报告诉了反恐负责人,
在交货时, 老兵的第六感, 却让他觉得这之中另有蹊跷.
一路跟踪之后, 他发现, 原来自己被耍了.
所谓的恐怖分子和老Jerry竟然是警匪一家.
对方发现事情败露, 几度要灭口, 却被老兵奇迹般化解.
本想让女间谍Alyana 远走高飞, 老兵却又一次失算了.
心急如焚的Miller 决绝了老友亡命天涯的规劝,
毅然找到了负责人Jerry当面对质.
而负责人的一席话, 以说教的口气, 想要劝说Miller ,结束这无用的争斗.
国家制造恐怖袭击,制造灾难,从而制造战争,
让治下的愚民始终保持恐慌,
而恐惧中的人民, 会毫无怨言的接受一切统治
他已经失去过一次心爱的战友 , 他不愿悲剧重演,
心里只想着美女的老兵, 并没有理会负责人复杂的说辞
只是用充满怒火的枪声回复了负责人 的说教,
失去了曾坚持的信念, 又失去了美人的Miller ,怒火中烧
老兵终于被彻底激怒了
面对罪恶, 他无力回天.
他不是权贵, 也不是富翁,
他无法振臂一呼, 整个国家早已腐朽入髓
他只有抢.
于是就有了片末那经典的一幕 千里走单骑
老兵眼神坚定, 重新踏上街头的战场.
俯下身, 以标准的战术动作, 移动, 点射.
其实此时他已抱定必死的准备.
因为他已经失去了一切. 却无力改变.
老兵宁愿战死沙场, 也不愿与罪恶同流.
而讽刺的是,万夫不当之勇的老兵, 一路过关斩将, 毫发无损
最后, 却被自己曾想拯救的黑人小孩杀死.
===================================================
导演是想说,
正义的殉道者没有死在凶残的恐怖分子的埋伏圈中
没有死在卑鄙狡猾的当权者手上
也没有死在对抗罪犯的路上,
最后, 却被愚民杀死, 而这些愚民, 就是老兵曾经誓死要捍卫的人们
暗讽现实中
愚民用选票选择了为了利益制造战争的当权者,
愚民用钞票买下毒贩的可卡因, 用懦弱给予黑帮的保护费.
这一切, 都沾着老兵的鲜血,
而老兵就代表着那些, 越来越少的, 为正义而斗争的人们.
老兵不死, 只是凋零
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

㈣ 新特种部队2011法国电影好看吗影评

很感动啊。
最后两个人对那个女记者说。我们只能送你到这了,你自己好好的活下去。
这次你自由了。
前面那个年轻的兵独自被追杀的时候。
都成功的骗取了我的眼泪。

㈤ 诱狼的影评不少于150字

诱狼的影评

影视是门艺术,并非单纯看娱乐,更何况这样一部具有重大意义的影片。看待一部作品的创作水平高低,必须站在艺术的高度,从艺术角度出发,去欣赏去体会。对于片中演员的表演是否得到肯定同样如此。演员的表演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中心因素,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演员在“未知”的情况下,推动剧情的发展。可以说演员是影片的心脏,演员心脏所吸纳的作品主旨是影片中的灵魂,以演员的表演水平决定了一部影片的好坏。观众看剧情,无疑看的是演员的表演。剧情氛围渲染的再好,若演员的表演逊色了,那会使影片的制作功亏一篑。演员演绎角色,演的不仅是“形”,更重要的是演“神”。“神”到,“形”无疑就不由自主地表演出来。“神”凭“形”来表现,“形”是 “神”的外观。曾雍雅将军生于1917年,是从江西走出来的革命将领,曾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新中国的开国少将。黄土岭战役那年,他才22岁。巩峥将这样一位英雄的历史人物的神与形表现的一览无余。“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巩峥的眼神极具“杀伤力”和“穿透力”,直射到观众的内心深处。他的表演总是带动着故事逐渐展开,真正的走心了,巨大的穿透力使他成为影片主人翁原型,丝毫没有为表演而表演、只会表面情绪化的虚假与空洞。正所谓“表演”为“戏”服务,我想,巩峥在读剧本、揣摩人物心理、理清剧情发展脉络的时候,已逐渐将“诱狼”主人公化入心中,并且出神入化地演绎出来,潜移默化地置身于当时的规定情境,变身为曾雍雅。这或许也离不开曾将军后人曾莹多次的现场指导吧。“好花还需绿叶衬”,此片的“绿叶”非同凡响。老戏骨侯勇、高明这两片“绿叶”的表演当然是可圈可点。影片中,二人依旧不减“稳扎稳打”的风格,非常精湛,成为成功“诱狼”的“催化剂”。他们的倾力加盟,给影片锦上添花。侯勇饰演的杨成武与高明饰演的程步青,人物性格鲜明,是此片不可或缺的、重量级的“绿叶”。片中杨成武与曾雍雅的对话言简意赅,杨成武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是开国上将。其时是曾雍雅的上级司令员,二人大多数对话的场景,都会配有主题背景音乐。这音乐使人感动,心潮澎湃,烘托出了二人既是血脉相连的生死战友,还是情同手足的兄弟。程步青在曾雍雅的劝慰、感染下,击毙卖国求荣的程有利等人后,率部投诚。此时,程步青与曾雍雅二人的戏,合作得天衣无缝。影片女主角张英的扮演者罗昱焜是一位地地道道的90后,对于她而言,饰演战争年代中这样一位“巾帼英雄”,一定会因为“代沟”增加不少难度,但她却表现出了张英直率、灵气、机敏、坚强的人物性格,相信通过她的演绎,一定会激励更多90后的年轻人对于这段历史的铭记。影片对曾雍雅张英爱情的处理,没有旗张鼓噪的烘托,以小见大,于细微中见真情。曾张二人的爱情就像战地里的一湾清泉,纯洁、透明。在这清泉之中,微风涟漪,荡漾着心灵碰撞的同时,却升腾满腔的火热。曾雍雅有着爱情的“温柔”,当他问到送给张英的礼物是否喜欢时,那简单的、发自内心的“不喜欢吗”四个字,透示着侠骨柔情。当曾雍雅抱起牺牲的张英时,没有一般影剧中的肆意嘶吼、痛哭流涕,只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种“忍”有胸怀千钧的厚重,已经无法用任何语言来表达。影片通过画面的切换和特写定格,一曲悲壮的融同志、战友、爱情为一体的交响曲响彻在战火中。巩峥对这段戏的处理,深入人心。陆彭是出色的老演员,在影片中扮演凶残狡佞的阿部规秀,把刚愎自用的“大鬼子”演得活龙活现。影片自始至终都是曾雍雅和阿部规秀“隔空对话”,暗中较劲,巧妙周旋,一边是侵略者凶残的刚愎自用,一边是八路军首长坚决抗倭的足智多谋诱敌深入,更显示出每人的个性。演员之间的默契,也是影片的成功之处。巩峥作为领衔主演,能使整个戏“抱成一团”,“戏足且不过火”,以及影片的紧凑节奏和细节表现到位,这都给影片的艺术性增加了含金量,让观众真切感受到“诱狼”的成功。
任何的艺术作品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诱狼》亦然。影片有点特效会增加观众的观感效果。但是,用多了或是不切实际,那就会适得其反。影片中子弹飞奔直击目标的特效镜头,这些年来已屡见不鲜于影视,无疑给《诱狼》的“真实”增添了“不和谐音符”。原本杀敌激战,吊人心弦的场面,好似一下子放松下来,有娱乐之嫌。但无论如何,些微瑕疵是遮掩不了《诱狼》“英武”全貌的。

㈥ 一部英国电影 《战地有心人》(又名:乱世有情天)的电影评论

英文的不好找,中文的有很多,要的话我帮你找

㈦ 魔戒的影评

电影别出心裁的用了咕噜从前的经历承上启下,作为《双塔奇兵》过渡到《王者无敌》的引子。像是咕噜回归现实的梦之通道。即而,新的故事开始。自然委婉,不露一丝人工刻意的痕迹。
关于咕噜不甚掉入河底恰拾魔戒,心生邪恶掐死哥哥的这段插叙。很多人认为是用来表现魔戒惟我独尊的强大恶势,以此暗示弗罗多一路上重重的精神磨难。其实从另一种角度观望,魔戒不过是面魔镜,它不是让人变坏而是将你内心险恶反射进而无限扩大在你的瞳孔。我哥说,不见得咕噜几百年前每天钓钓鱼你就看得出他曾是个单纯善良的霍比特人吧。这个小怪物后来之所以变得人不人鬼不鬼,多半是由於长久来永无休止的内心挣扎。一个人最恐惧的事莫过于自己封锁暗处的隐私抖落眼前。一个生命最艰难的事莫过于和自己灵魂上的负面持续斗争。

弗罗多也并非圣贤。他虽然心地善良却到底不过凡夫一介。日常生活中他不可能完美的毫无瑕缺。魔戒自靠近弗罗多那一天起,不仅使他踏上了千辛万苦的征途,更意味着他与自己潜藏的灵魂负面进行一场持久较量的开始。最终弗罗多也没能将魔戒扔下熔岩。而我分明读见他蓝宝石般的双眸中,那交错着不忍却无奈的绝望。他终是无法战胜外力所致的另一个自身。

《西游记》中,孙悟空那样一个曾经大闹东海地府天宫的朋克,一样在西行时屈服于唐僧和如来的管辖。最后连自己都难免变为统治阶级。西行81难如激光般炸平了石头尖锐的棱角。同时亦成了孙悟空打败自己的过程。

且不论托爷爷本意如何,对於我们这些没看过原著的人来说,一千名观众心中自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用某种深入的尺度来衡量,无疑上述论说更能体现价值感与可观性。

壮丽的战争曼陀罗

刚多国古堡留给印象的清晰轮廓,是宛如白银玉石般层层围裹在悬崖峭壁上的雄伟城池。当甘道夫骑驾白马盘绕飞驰,奔越民众和集市,直达顶端居高临下的国王寝殿。我已不难想见,佩兰诺一战的爆发将会导致怎样一种覆灭性的残酷美感。

佩兰诺战役因为有击鼓巨兽,戒灵飞龙,战象甚至一片好似《加勒比海盗》里搬来的亡灵军团进行海陆空三重参战,其场面自然要比第二部中的圣盔谷战更显壮观。飞龙时而展翅高翔时而俯冲低鸣的视角变换着赏识史诗气魄的立体切面。亡灵援军如潮如浪地蜂涌蔓延现身不为人知的冥界力量。烽火跨越山脉起伏,峰岭延绵,千年冰雪托起它在云霄之上的升腾,最终落到罗翰国缭望的边境顶点。如同一道天启星光,接连燃烧着人类共有的希望。
如此气势在恢宏程度上绝对胜于《双塔奇兵》。但是缺乏上部那种让五脏六腑为之颤抖的强烈震撼。《双》因为有美丽出尘的精灵神箭手们参战,魔军的丑恶在反衬下更加无限放大。视觉反应便是超越光速观望远古神话的上演。加上阴暗流派的背景音乐,给战场惨烈的画面增添一抹淡淡苍凉的颜色。昼之明终归不如夜之暗来的深重。所以佩兰诺光天白日下的战争,始终不及圣盔谷那种深不可测的无尽黑夜更具压抑感和紧迫感。
领略过魔戒的特技制作,什么哈里波特,什么星战终结者蜘蛛侠,真的都可以见鬼去了。我不敢这么说黑客,因为黑客蕴涵着太多晦涩难懂的哲学。但是黑客系列的战争场面显然不如魔戒系列扣人心弦。前者带来的更多是新鲜,刺激和喧哗。恍如小时候看变形金刚打来打去那般精彩而空洞的心情。隐存在机械中的人性只剩下些许冰冷的残余。然而中土平原却是充满人性情感的战地。人类无力到达善与邪的彼岸。但遥相守望的各族生灵终会重见恶势在勇气中竭尽的宽慰和释然。
观影时我无从所知。为何没有煽情的情节,不见悲剧的收场,亦无现代都市剧的孤独空虚感,没有原因没有理由却足以使我热泪盈眶。直到告别朋友们,独自回家的路上陷入冥思,才慢慢理解原来那是被高科技的社会浊蚀的本性。血液里丧失多年的温热再度沸腾,激撼着灵魂底处就快逝去的某些东西恢复了电流感应。
奇幻故事中的人性世界
西方神话无论人神,都是以人性结构为主的。古希腊神祗宙斯与众女神的感情纠葛这样体现,北欧异教的奥丁神与其众儿女亦是如此。因此魔戒故事里便有了精灵公主阿尔温和人类勇士阿拉岗之间的旷世恋情。而东方文化素来将人和神的性情以不同境界划分等级。天蓬元帅何以被贬下凡成了猪八戒,为得就是这个清规戒律。所以气质脱俗的精灵可以主动热吻阿拉岗,却始终不必像嫦娥那般寒气凌人。
但是这位神仙公主除了拥有不食人间烟火的容颜,除了透明纯蓝的眼珠和飘逸的行走姿态,几乎让人想不起她的存在理由。虽然pj导演认为叫阿尔温上战场纯属蛇足,但是仅凭声色影像的直观,确实令我无从感受她那所谓的精神意念。满眼尽是她目光呆滞,黯然失色的模样。怎么看怎么都像是等人家把仗打完了,她趁机跑去嫁给阿拉岗坐享其成。
倒是罗翰国公主伊奥温,个人感觉影片中血肉丰浓的人物之最非她莫属。自她身穿白色长裙伫立城头那一刻起,我已能想见这个女孩心中的广阔天空。她懂得如何争取自己的幸福。而面对情感的失落,她更加清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理想追随。没有栖息的爱是比死亡还要冷酷的冰川。伊奥温执意上了战场。金发起舞如风中白帆,深绿眼瞳目光炯炯。与身边那群英勇男儿毫无差异。她和他们一样放声呐喊,预见自己终有可能倒在滚烫的血泊中央。但无论是生是死,得到的自由早已覆盖住那一点点微弱的伤。
伊奥温不是童话里的公主。她不是只会坐在华美幽黯的后宫持续无用的想念。亦不会让万段柔肠在荒野林间谱写流亡曲。她才是真正手持神剑,飞身驾马的绝世精灵,于战火硝烟的百里沙场上纵横驰骋。
电影一直用相交的两根线索编绘故事。我不理解为何很多影迷觉得弗罗多惹人厌恶。在我看来,他是人性善面的极致代表。“善良” 一词不仅仅是心肠柔软的意思。它同样包含一个人对理想的诠释和对责任的实行。这个身材矮小的霍比特人所承载的,或许是连天神都无法企及的灵魂。所以萨姆对弗罗多那种拼死护送的忠诚,绝对不能和同性倾向混为一谈。因为一个真正纯洁正义的生命,他身上自会散放出令任何人感到震摄的光芒。
听说原著语言优美非凡。不过电影台词大多采用了简明的方式。可就是这些简洁的对白,却有一股直捣人心的份量。比如开头不久萨姆把所有食物留给弗罗多时说的那句:i am not hungery。短促的言语暗中凸显萨姆作出自我牺牲时所下的决心。而当弗罗多体力不支在石壁上倒下的时候,精灵女皇向他伸出带着光和热的手掌。this task is appointed to you. if you don’t find a way, no one will。这句话并非冥冥中精灵女皇带给他的力量。而是自己必须完成的这个使命,扎在内心根深蒂固的重量。
伊奥温战胜戒灵巫师后,伏在父亲身旁哀哀哭诉:i am going to save you。国王平静说道:you always did。即尔安详地永恒沉睡。这个“did” 已是不会再有下一次机会发生的过去时。国王记忆中最后一幕长新的情景,是公主那令人即使面对死亡都会感到安慰的勇敢坚强。然而生死无情绝不为此迟疑。它依然在瞬间筑就永远不可逾越的围墙。
印象较深的还有决战前精灵哥哥对矮人说得话:what about if we die side by side with friends?记得他们以前总喜欢比试战绩。精灵哥哥轻功征战象时矮人还斤斤计较了一句:that couldn’t be counted as one。有趣的小心眼使人发笑。既然一切都将可能终结,假如死亡能让友谊和希冀永恒,那么生存的尽头又有什么值得恐惧呢?
我本是个感性的人。就连《海底总动员》这种动画片也能让我鼻腔酸楚。观看魔戒更是不止一次地湿却双眼。这种经由人性相通的连接点引发的共鸣,是否就是遗忘在成人世界里,泪水的恒温?
瑰绝的音乐诗篇
大概本身迷恋另类的关系,总觉像魔戒这样的电影,应该由深受古文明熏陶的欧洲音乐人但当配乐制作。事实上魔戒系列的原声音乐抛不开和歌特及新古典流派一脉相承的关联。起初精灵族行走林间那个场景,如诗如画,仿佛一出梦境显形在时空隧道的彼端。多么像歌特金属和darkwave一贯表达的典型意境。
由於影片需要,背景音乐的主调是澎湃激昂的。而有些场面加入些许苍凉的调子,便是喧闹背后令人动容的寂静。好比法拉墨出征时梅利的那段清唱,以及高潮处如歌剧般的男女高音合唱,都蕴含几分歌金的神秘色彩和darkwave的幽暗氛围。音乐是比画面和文字更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有时战争场面的气魄,或许只需一篇冰凉而惨淡的曲章,就能表现淋漓。记忆中那些沉郁悠扬的旋律,听起来仿佛远远传至的天籁。优美,似有,似无。到达耳膜深处却有一段遥遥无期的路途。
很难想象一部壮阔而漫长的史诗,如何能每个情景和细节都制作的如此精致,完美无瑕。这种感慨犹如前阵我反复聆听的速度金属。那种追求旋律速度的东西,竟也能做到重型和古典的并存。听说魔戒原本有意请奥地利乐队elend制作配乐。且不论真假,黑暗乐系的氛围与神话故事的主旨总是最贴切的。
有人说,魔戒系列实为现代科技和人力结合的智慧结晶,却是电影界的悲哀。可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嵌进传统电影史的固有模式中去呢?它为我们带来绝美的视听享受,令我们重拾迷失在都市楼群中的人性情感。比起史诗的悲壮浩瀚,人类艺术观也只不过是相对渺小的产物。如果没有电脑特效的辅助,所有这些辉煌又如何灿烂在我们的瞳孔?
写到这里,室外已是暮色渐暗之时。华灯初上,纷繁夜景,恍若隔世。能够触觉到任何一种丰富的感动,生活都是个美好的存在。
作 者:紫夜精灵
真正的勇士
总会在朋友危险时第一个拔刀相助
总是会对待兄弟和朋友心口不一
却在暗处关心他们
带给你光明的友情 带给你爱情的纯真 带给你奇迹的知识
带给你温柔的诚实 带给你希望的勇气 =转

㈧ 求《惊天动地》这部电影的影评。

这就是中国人——《惊天动地》影评
也许是那些天来流的眼泪比我十多年来流过的还要多,也许是那些天来听的故事比我十多年来听过的都要感人,也许是那些天来国人们一反常态的倔强和团结比我十多年来读过的历史更加振奋人心,也许,也许只不过是一场罕有的大地震激发了我们所有人的一颗爱国心而已......
因而,看过《惊天动地》后,那无法言喻的震撼和难以忘怀的感动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这就是中国人,真正的中国人。

作为解放军八一制片厂的作品,《惊天动地》这部电影更多的是展示解放军战士在灾区中的英雄行为。但若说解放军战士就是电影中的主角,那就不准确了。与其他主旋律电影略有不同的是,《惊天动地》并没有过多的喊口号或强调政党的领导能力,而是力图重现当时灾区中的一切悲喜交织:老师毫不犹豫地用身躯护着讲台下的学生,一对恋人在漫天飞舞的纸钱中深情相拥,一群解放军战士为刚救出的小女孩唱生日歌,以及灾区人民间的互利互勉和永不放弃等等,这些镜头似乎在诉说着:中国人就是这样,这就是中国人。

英雄行为的平民化,是《惊天动地》超越其他主旋律电影的诸多闪亮点之一。怀着一颗炽热爱国心的国人们,在如此巨大的灾难面前,人人皆是英雄。然而,如此具有民族精神的电影,居然是二次上映的。更令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它的一次上映是非常的悄无声息,简直好像已经预计到票房的不堪!

闻说《日本沉没》在日本上映之际,众多日本人争相排队购票观看;《汉江怪物》在韩国上映时,韩国人热烈地追捧着,而这两部民族电影的票房一直是居高不下。这样的境况,在《泰坦尼克号》或《阿凡达》登陆中国之际也曾出现过。讽刺的是,如《建国大业》般巨星云集的主旋律大片也不曾拥有过这般万人空巷的待遇!不得不感叹:中国人真的要在灾难面前才能展露真本性吗?

《惊天动地》确实在特技方面远远不足以与《日本沉没》、《汉江怪物》相提并论,可除了特技,无论是剧情铺排、拍摄技巧、所表达的民族精神都不输给日本人和韩国人。为什么就敌不过那些只一味宣扬着所谓“人文精神”的好莱坞大片呢?这就是中国人,中国人就是这样。不是故意地崇洋媚外,也不是完全对国货失去耐心,而是对自己、对民族、对国家的不自信!

《惊天动地》不仅是一部赞扬中华民族在危难面前百折不饶和众志成城的主旋律电影,还是一个检验国民自信力的标签。它既透过电影本身对中国人优点作出
了严厉的批评。

这就是中国人,真正的中国人。

㈨ 《拯救大兵瑞恩》的影评

《拯救大兵瑞恩》之结构•人物•艺术特色浅谈《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描写二战时期的影片,讲述了盟军一只八人小分队潜入德军后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成功找到并带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还给他那已失去四个儿子中三个的母亲的故事。 比照以往,战争题材的影片往往节奏紧凑,而这部影片却是个例外,挥毫泼墨用了整整40分钟描写诺曼底登陆的血腥场面,以至许多观众都因受不了这样的视觉刺激而提前退场。作为一个“极热”的热开场,导演无疑为屏幕前的观众们制造了与电影内容极为相符的情境,战争是惨烈而血腥的,人在彼时显得如此脆弱,枪林弹雨穿透头盔、撕裂身体;士兵在滩头上寻找自己的残肢断臂;一声炸响过后,米勒拖着的伤员只剩半截……战争场面的还原达到罕见的真实。而气氛烘托浓烈之余,导演也精明地埋了铺垫,即为日后把人小分队深入德军的巨大危险性作了全面预告,先让观众在自己心里有了对比,当然也就更迫切地想知道艰巨的任务如何完成。情境这座平台的成功设置,开拓了日后情节冲突发展的空间。四十分钟漫长视听刺激过后,本片节奏的功力开始凸现:导演仅用了五分钟的胶片,八人小分队就已走在了寻找大兵瑞恩的路上,情节交待简洁明了。一行人行军的过程可算开端单元的句号,到此为止,每个成员的性格都已有所体现,小翻译厄本跑前跑后问这问那既松弛了气氛,又为下文揭开“米勒战前的职业”打下伏笔。全片也进入带入过程。带入单元的第一个小高潮发生在第56分钟,列兵卡帕佐被狙击手击中,不幸牺牲;第二个高潮仅在两分钟后的58分,双方无意间产生对峙,最后以敌方被击毙告终。两个高潮连接得如此紧密,仿佛预示着本该得到休息的精神并不可放松,置身战争,理当如此,但一味强调警惕、危险不但不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也难免把自己的门槛垫高,于是新因素介入——第一个瑞恩带着搞笑的蠢气上场,一点失望过后,留给观众更多的是希望。第三个高潮来临,以数铭牌为过渡,小分队的又一名成员——军医迪克•魏德死在攻击伞兵的堡垒前;紧接着厄本放走德国人引发了第四个动作性不强,却更为重要的高潮:列兵鲁宾扬言离开,军士豪沃兹举枪阻拦。这个高潮的人物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不单单是小分队里的上下级,还有队员之间的分歧,以及最终极的矛盾——此次行动到底值不值得的点题,导演代米勒作了最机智的回答。这个高潮也可以看作发展部的内容。真正的瑞恩出现,是在影片过半,可见导演的目的很明确——救谁并不要紧,重要的是救人这项行动。个人认为接下来守桥战斗的开始就已是高潮的部分了,发展部只有十几分钟,完成一个任务的转移——救瑞恩到守桥。有趣的是,守桥阶段的战斗与开头诺曼底登陆的长度相仿,都是四十分钟左右,可见本片叙述的轻重缓急,导演拿捏的大胆而准确。作为高潮,这部分本该是情感最强烈、最紧张的时刻,主人公命运的高潮,主题的高潮,性格的高潮,但又由于战争题材的缘故而变为视听等感官刺激的高潮,所以可以说这部影片的视觉高潮和主题高潮在时间上是相一致的,便于观众体悟电影的主题。高潮与结局连接紧密,而实际高潮的结束也就意味着表达的完结,最后老瑞恩在陵园的一场戏更多是为结构的完整性服务,而非情节上的必然连贯。继结构合理之外,影片的人物塑造亦非常成功。八人小分队,人皆迥异。军士豪沃斯是米勒上尉的忠实下属;下士厄本是连短兵相接时都会用敌国语言喊“放下枪” 的小翻译;军医迪克•魏德事业心强烈,常为自己无法担负与身份相符的职责而自责;其他四人都是列兵,鲁宾对米勒上尉来说不是省油的灯,这个机智刻薄的纽约客毫不掩饰对此项行动的愤慨和质疑;卡帕佐是个心地善良的澳大利亚人;利施很有正义感,他为纳粹对犹太人的所作所为义愤填膺;狙击手杰克逊长着一幅桀骜不驯的面孔,却是个虔诚的教徒,把每一个狙击对象当作上帝赐予他的礼物。 而我想详谈的是主人公米勒上尉,和他所拯救的大兵——瑞恩。 米勒。米勒是个英雄,却不是唯一的英雄。如果当面跟他这么说,他一定会笑着让言者滚蛋。毕竟,“英雄”这个词只对活着的人有意义,只对在乎他的人有意义。颤抖的右手、倒下的战友、失聪、指挥战斗、抢滩成功,与其说这是性格的铺开,毋宁说是对米勒能力的首肯。可以说到军医死前,他都可被任意一部战争片中的长官所代替。服从命令,宽容下级,所有的抱怨照单全收,所有的任务漂亮完成。可以说导演塑造了一个真正立体的分队长,他不是靠等级威信、军人责任感支在下属面前的,他想妻子、想回家,他会把袒露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当作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羞于与人分享却又自豪而甜美的经历。当然,他决不会忘记身为军人的职责,和那个待他拯救的孩子的幸福。这部影片的美国色彩浓郁,家庭对美国人来说,几乎等同于信仰,我想米勒在执行任务的同时,一定也无数次在心里抱怨再自我安慰,或许每次说服自己的,除了“救了瑞恩,就离家近了一步”之外,还有“救瑞恩的家,也是救我自己”吧。军医下葬时,那个男人独自一人的哭泣突然很动人。 瑞恩。大兵瑞恩并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即便处于事件的核心,他的重要性也早被这次行动本身的意义所掩盖。但是,略去拯救对象的额外身份,他,又是观众了解美国最普通士兵的途径。瑞恩就像一扇窗,透过他,不难看到那些平凡的美国年轻人在没有被社会赋予特殊关照时应有的战争经历,那些跟瑞恩一道守桥的战士们,甚至包括去拯救瑞恩的小分队。被拯救,这是外界不为他所掌控的因素赋予他的义务,与他无关,因而影片的视角扩大了,在守桥之役前瑞恩根米勒讲述自己兄弟的趣事一场戏,导演并非在试图说服观众,力证这次行动是在拯救一个多么值得怜悯的家庭,而是通过瑞恩的嘴,说出每一个美国士兵的故事——战前,谁都有美好的生活,每个人都有他们被子弹击中时要为之感伤和不舍的东西,那究竟是什么?可能在美国,那是家庭的回忆,在别的地方又是别的什么,总之是一些值得珍藏和怀恋的,却又远离的东西。战争的作用在这里仅仅是毁灭所能毁灭一切,战斗者们便是要夺回他们能夺回的部分。瑞恩的性格体现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更为类型化,同样更具有现实意义。 就艺术特色而言,这部影片的镜头运用很见功底,导演的意图在镜头中往往表现得十分明确,并有出色的感染力和表达能力。在影片的前40分钟里,与其他人也一样,小分队队员抢滩时平行蒙太奇利落的切来切去要传达给观众的不只是“脸熟”(对第二次看片的人是),更多的是战争的高强度视听施压,导演在这里要表现的是人类成片死去的过程,还有一些未死之人争取活下来的过程,在这里没有英雄没有猛将,所有人的生命都微若草芥,随时可能化为冰冷的统计数字中的一个,没人相信“理智”,正如没人会有意识的试着躲一颗子弹。又如卡巴佐牺牲的一场戏,镜头大部分时间对着敌方的高楼上的狙击手,主观镜头与脸部特写频繁切换,显示出人物内心的犹豫不决,琢磨不定,而当镜头里的准星终于辨认出狙击手杰克逊的影子,却也是自己命丧黄泉之时。一个反视角的运用告诉我们,在战场上一对一的决斗中根本没有正义和非正义的言论必要,因为那时除了生,就是死。镜头的内容完全与所要表达的主旨一致,厄本最后开枪打死他曾放走的德国人时,摄影师并没拍尸体,可见死的是谁并不重要,重要强调的是,他终于敢杀一个该死的人了。影片结尾米勒死去,贺信的声音作为画外音响起,那是美国政府在宣读给瑞恩母亲的贺信,硝烟尚未散去的战场上,空镜头缓缓移动,杰克逊炸黑了的高塔,战坑,破碎的桥面和尸体,每个行动着的人的表情都沉静而安详,他们还活着,他们在聆听,那些军方赞美瑞恩的语言那么美,那同样是赞扬所有军士的语言,所有活着的人包括厄本,和那些死去的,更加无畏的人们。 战争与生命一旦被放在同一架天平的两侧,那么就注定了“毁灭”二字的分量沉重。真正的战争片从不避讳人类为自己留下的创伤,而在战争阴霾的背后,同样折射出人性灿烂的光芒。

《拯救大兵瑞恩》影评~!

一、 结构分析(系表)
开端部
1、 开场 老瑞恩带着一家人来到米勒上校的坟前
2、 俄马哈抢滩成功

发展部
总部收到瑞恩家三兄弟牺牲的消息,上校决定拯救瑞恩家的小儿子——詹姆斯·瑞恩;
米勒一行人雨中协助同盟破敌,卡帕佐死;
错认他人为詹姆斯·瑞恩
在途中休息两小时,米勒和手下暗夜聊天
第二天继续前行,得知瑞恩在兰姆勒;
又一次小规模战斗,魏德死;
放掉德国俘虏;
找到大兵瑞恩,米勒告诉他来意。

高潮部
米勒一行人决定不走,帮助瑞恩保住桥,等待救援。
整个战役

结尾部
米勒死,临死叮咛瑞恩要好好活下去。
尾声
老瑞恩在米勒坟前对他诉说自己的生活。

二、 人物分析
瑞恩——瑞恩并不是一个功能性人物,但是他却是一种象征。是胜利的象征,他对于米勒一行人意味着任务的终结,对美国意味着国家人性化、人权化、民主化的象征。他从简单的符号人物,变成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且空泛的标志。但剧本赋予他的却很少,他只是一个二等兵、没有比别人更多的勇气、战绩和故事,是一个普通的,年少轻狂,拥有拳拳报国心的男子。这就更引发人们对这次任务的思考,思考它是否值得,是否劳师动众、是否像剧中米勒一行人所议论的:只是因为他有三个同样骁勇,战死沙场的兄弟吗?只是因为怕他的妈妈伤心吗?试问:谁没有父母?谁的死对于家人又是一件好事呢?凭什么他能享受到这样的幸运待遇?凭什么要为他去浪费那些珍贵的军用物资呢?难道只是为了美国的那些小小的虚荣心?为了高呼民主,人权吗?米勒说过:“为了一项任务,死掉两三个人是值得的,但是可以换取二十、三十、甚至成百上千人的姓名。这样死是值得的。”但是为了区区一个二等兵瑞恩,却死了三条人命,这看起来并不值得。但是幸好我们的瑞恩是个视死如归的硬汉,试想:如果他只是个软弱怕死的孬种,这次任务还是否具备他的意义?还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瑞恩只是美国人概念中的士兵群像,是他们憧憬的士兵的形象,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至少值得用生命去换取的人,是一个理想化的士兵。是弘扬英雄主义的一个最好的典范。他的形象不见的高大,但是平凡中却显出不平凡,并不需要多少另类,也足以讴歌美国兵士对国家的忠诚、对信仰的致死不逾。另外:瑞恩有一个完美的家庭,儿孙成群,看上去他真地按照米勒说的那样,“好好地活下去”,但是他的家庭美满与坟冢排列整齐的白色墓碑相比是最大的反差;以至于在影片的结尾,瑞恩不禁问自己的太太:“我是不是一个好人?” 这是发自本源的一种疑问?他确实使得很多人为他而死,虽然他是无辜的,他是不知情的,但是在无形中,他背上了一个包袱,三条人命的包袱,这是国家赋予它的,是生活赋予它的。他必须被动接受,比起那些死去的人,瑞恩活得艰难许多,他虽然活着,但是永远不能放下包袱轻松的活着,他的生命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他是为国家、为责任、为了三条人命活着,甚至为了米勒临死的那句话活着;战争中,他的生命掌握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听天由命;战争结束了,他的生命掌握在强烈的责任感里,身不由己。瑞恩没有自由,他不能掌握自己的生死,这是他极度可悲的一面。战争泯灭人性,只要踏在战争边沿,或者涉足其中的人,从那天起,生死就永远不属于自己,就永远要背负着包袱沉重地走下去。这是战争带给人们最深刻最可怕的痛楚。

厄本——厄本在多数人眼中是个孬种的形象,在他的反衬下,米勒一行的其他人显得如此的高大伟岸;但是厄本只是个小小的翻译官,从来没有参加过战斗,在他眼里,面对敌人,他并不确切知道什么是仇恨,并不知道应该冲上去将他的头颅打爆。他只是一个大多数百姓的象征,他只是个平凡普通的人。他表现出的躲闪,懦弱、不敢面对死亡、不敢冲出重围挽救同盟…… 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是一个普通人面对战争的态度。在普通人眼里,面对战场上的血腥,躲闪逃跑是第一个念头,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怎么可能神话般地冲上去将敌军的头颅打爆呢?这里片子想告诉我们,不是谁拿起枪都能独当一面,不是谁面对敌人就能英勇在前,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削土豆皮那样简单的事情。战士都是英雄,他们都是超人,从肢体的力量,到心理的承受力,方方面面都不是一般人能及的。也从一个侧面告诉观众,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面对那些逃跑怯懦的士兵,也应该给予一些理解,毕竟在死亡面前,真正能够做到视死如归的人实在是微乎其微。但厄本也有另一面,他在最后枪杀了害死梅利西的德国士兵,在最后一个镜头里,他手握长枪,从硝烟中走来。这个形象简直就是在讴歌他就是英雄,他才是最后的胜利者,他没有死,没有伤亡,他还替同伴报了仇,他才是值得歌颂的人,他才是最伟大的人。我想,这也是对高级官员的一种讽刺。毕竟他们才是最终活下来授勋的人,他们肩膀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用无数的战士鲜血换来的,他们在享受美馔佳肴的时候,因为他而死去的战士却在地下呜音哭泣,这是一个小小的讽刺,对高层,对那些腆着硕大啤酒肚,晃悠着一身肥油,享受着和平带个他们的高薪、厚禄、美女、香车的日子,但是谁有知道在杀场上,他们是否在敌人面前哭泣,是否高歌自己的国家总统该死,在敌人面前投降,给敌军舔屁股呢?

米勒——无疑,他是一个英雄。在美国人眼里,英雄的种类很多,只要是涉及“拯救”的,都是英雄。他们不一定十分高大,不一定作出很多丰功伟绩,但是起码要独挡一方,起码要聪明睿智。但是伴随着英雄的往往是灾难,没有灾难哪儿会有英雄呢?这就好比哪里有反抗,哪里就往往有压迫。米勒是英雄,但是英雄却死了。却带领着同伴兄弟去送死,难道英雄连保护自己的能力都没有吗?这未必要求太高,毕竟英雄不是超人,英雄也是有血有肉有心有肺的真人,他们也会有喜怒哀乐,也会有七情六欲,不是神仙。米勒颤抖的手告诉我们,他和普通人一样,也会受到疾病的困扰,也会痛;在兄弟死去之后,他躲在废墟上偷偷地哭,泣不成声,这也告诉我们,米勒是个有感情的人。这些细节无疑让英雄这个钢铁之躯更加贴近平凡的人。英雄并不是高处不胜寒的稀罕物件;同伴问起他为什么要这么拼命的时候,他不是说:“我是为了国家”“为了家园”或者什么其它的让地球人听着都觉得虚假的理由。他为的是早一天见到自己的妻子,和她团圆,“每杀一个人,这就意味着离家又远了”仔细想来,确实如此,敌人永远不可能完全歼灭,只能是越杀越多,无穷无尽。在米勒眼里战争并不像一场瘟疫,人慢慢一点一点死去,等到最后一个人死掉,战争就结束了;在他眼里战争是一场大火,越是煽动就越厉害,越蔓延,不断死去的人,总会引发更多的战争,引发更多的人死去。这又告诉我们,英雄并不是好战者,发动战争的都不是真正的英雄。英雄应该学会怎么样去平息战争,不让更多的人死去。从概念化的英雄,到了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具体的英雄,影片无疑将米勒的多面性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但是这里也有不少概念化的成分,比如:“不救儿童”无疑,这是英雄米勒冷酷理智的一面,他经验丰富知道这样做的后果,这和后面的为朋友哭泣是一种对比,但是却显得非常刻意。

魏德——在魏德身上充满了人文关怀。他是一个战地医生,既是战士又是医生,他可以在医疗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为病人缝合,竭力挽救他们的生命。他对生命的态度和米勒一行的其他人都不相同。在开端部里,他的出场是在帮一名士兵止血,但是一枚飞弹袭来,士兵当场死亡。“为什么不给我个机会救他”飞弹就在他身边滑过,在那一瞬间,他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不同常人的生气,一种愤恨,这不能仅仅概念化地说成是医生的一种天职,但是影片却让观众感觉到了这种刻意。在卡帕佐中抢躺在雨中的时候,他不顾生命危险要冲上去,只是为了看清卡上在哪儿?这种行为,无疑是英雄主义的,无疑是夸大的,是脱离现实的,有些符号化;但是另一方面,在暗夜中,他替卡帕佐抄写信件、讲述自己儿童时代和母亲的情感经历,却又觉得这个人物并不是高不可攀,也有自己的具体情感,不十分概念化。但情感上过于片面,对职业的热爱,对朋友的关怀。甚至到最后,他看到伙伴们当着伞兵的面玩弄识别牌,过去组织的时候,也只是让观众觉得,他是个很善解人意,极度善良的人,但正是这个有些符号化,有些理想化的人物,在他死时,却感动得我落泪了。他的死真正让我觉得生命的淡薄和脆弱,身为医生的人却不能挽救自己的生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去死,完全无能为力。死的时候他一个劲儿地喊着“妈妈,妈妈”。那是一种最本源的做法,是一种本能的表现。这样的情感冲击,又让人觉得他并不十分符号化,片子将魏德善解人意,善良淳厚的一面渲染到了及至,并且加以美化,使他变成了一个塑像人物。但却能让人感动,让人觉得完美却真实可信。

梅利西——相比魏德,犹太人梅利西也是如此。片子着重渲染,他作为一个犹太人对德国法西斯的愤恨。在坑道里,他拿着德国阵亡士兵的刀说:“它曾经是希特勒青年团的小刀,现在是犹太面包刀”。说完这话,就坐在哪儿哽咽起来。这也不觉刻意,苦难深重的犹太人,手握着敌人的刀,作为一个战利品,成就感马上引起了一种悲痛的感觉,不用更多的语言交待,就能深深体会他曾经受的苦,和一种民族责任心。在德国俘虏队伍旁,他拿着自己的识别牌,炫耀着:“我是犹太人,我是犹太人!”那是一种骄傲,一种挑衅。实际上也是可悲的,可怜的。德国人并不能听懂他的语言,他这样做只是得到自己的一种宽慰,死去的犹太人不可能复活,他的伤痛也永远在心中烙下痕迹。这更增添了无数的辛酸和无奈。也告诉人们战争的极度残酷。

三、 中心思想
(一) 米勒的七次手抖
第一次:米勒的出场就是从他的手开始,一双颤抖的手,握着水壶;
第二次:俄马哈抢滩成功后,手颤抖着拿水壶;
第三次:暗夜中两小时的等待,手颤抖着拿水杯;
第四次:暗夜中两小时的等待,谈到卡帕佐,手颤抖。
第五次:得知瑞恩在兰姆勒,手颤抖着拿指南针;
第六次:魏德死后,米勒躲在岩石后哭泣,手颤抖着拿着卡帕佐的信。
第七次:等待敌军坦克车,和瑞恩谈天前,手颤抖谎称在为音乐打拍子。
米勒的颤抖表现的是对战争的态度,是一种精神的紧张,也同样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他害怕、痛苦、紧张的时候手都会颤抖。影片借助米勒手的颤抖表现他情绪的变化,但是在外部看来,他面对一切的一切都那么泰然自若,甚至连他的身世都是个谜。但实际上,他只是个平凡得不能在平凡的高中老师,和普通人一样,也希望早日能看到自己的妻子,能和她团聚。并不是像他表现出来的那样冷静和理智。面对死亡他有自己的看法,他是一个队伍的首领,有着比别人更多的对死亡的冷静。他变得冷漠,是战争改变了他。
(二) 米勒的无声世界
片中,米勒常会进入无声的世界。炸弹在他身后爆炸的时候,耳朵会有短暂的失聪现象。在开端部里——
第一次无声的世界:米勒从海滩的血泊中爬出,炸弹在他身后爆炸。他进入了无声的世界,他眼前呈现出——
1、 一名瘫软哭泣的士兵;
2、 三个被弹药引着的士兵;
3、 断了一只臂膀的士兵,在尸体中寻找被炸断的手臂,用另一只手捡出那只手臂;
4、 几个燃烧着的士兵,在海滩上奔跑逃命;
5、 一个对他大声喊叫的士兵。
第二次无声的世界:米勒拖着负伤布格,炸弹在他身后引爆,他又一次进入无声的世界,恢复听力之后,再一次托起布格,他已经只剩下上半身了。
在结尾部——
第三次无声的世界:桥头,炸弹在米勒身后引爆,这一次他长时间进入了无声世界,看到了瑞恩的哭泣,看到了兵士的大声喊叫,看到了霍威的死,看到了近旁的手枪。
在开端部,这种手法很像《黑镜头》里面呈现的——平面的、瞬间的切割了战争。第一次无声世界,哭泣的士兵——这象征着一种对战争的恐惧,枪林弹雨中,不能自控地坐在地上哭泣,不知所措;断了手臂的士兵,用另一只手在尸体中寻找失去的手臂。提起它像提着自己的背包一样,那并不像是自己肢体的一部分,而单纯是个物件。战争带给人们的远远超过肢体上的痛楚,这完全是一种本能的表现,他脱离了理智,比起沉重的精神枷锁,肢体的疼痛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米勒死前无声的世界中,看到了瑞恩的哭和同伴的死,但是更多的是看到了身边的枪。他只是本能地去拾起那把枪,在他完全丧失了行为能力的时候——没有多余力量去思考、去分析,这种行为也是出于一种本能。他站起来去拿枪,中弹后,瘫在地上,还不停地瞄准正驶向他的坦克车,战争把人性都改变了,攻击敌人变成了一种本能。
(三) 死在米勒身边的七个人
在开端部
1、 头盔胸部中弹的战士
2、 104医队战士,胃部被打穿,内脏在体外;
3、 被炸掉下半身的布格
4、 坑道里身边的通讯员;
5、 坑道里脑部中两枪的战士。
这中惨烈的场面在米勒看来司空见惯,他的士兵就在自己身边死去,横尸遍野、血流成河,内脏横在尸体旁边、子弹打穿头颅,他依然往前冲,并不伤心,留恋或者惧怕。这除了表现战争的残酷外,还从一个侧面表现了米勒那“94”个兵士的死,带给他的是一种对生命透彻的看法,变成了视死如归。他曾对厄本说:“我怕我活不到堵住累计到一千,还是五百吧。”对生命,他知道他随时可能死去,所以当他死的时候才显得那是意料之中,没有多余的痛苦,像个活人一样坐在那儿死去,没有了大喊大叫也没有泪流满面,没有恐惧没有一切留恋,静静地死去。

夏树 2005-10-05 20:52

时光可以流逝,岁月可以飘过,但是经典永存。如果真的有一种情感可以使人回肠荡气。如果真的有一次行动可以让人感慨万千;那么这种情感一定是超越普通情感的伟大情义,这次行动也一定是一次伟大的行动——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感,这样一次大无畏的行动。
《拯救大兵瑞恩》是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一部力作,重温经典,感觉依旧如此强烈,既慷慨又激昂。汤姆·汉克斯的实力表演使得影片更加精彩。
影片以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烈的诺曼底登陆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的自然主义拍摄手法再现了上世纪那场为自由而战的战争的惨烈。以米勒上尉奉命率领士兵去敌战区寻找一位名叫瑞恩的士兵为线索,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用几个人的性命去换取一个人的生命是否值得?刻画了米勒为代表的一系列为自由而战的士兵的形象,影片的主题是鲜明和积极向上的。
抢滩行动中指挥出色的米勒上尉受命去敌战区寻找一位在101空降师服役的叫做詹姆斯·瑞恩的士兵,他的三个哥哥都相继在战场中阵亡,为了不使他的母亲失去这个最后的孩子,盟军总部决定将他寻找回来。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每向前一步,就离敌战区近了一步,危险也就增加了一分,他们面对的会是越来越多的德军和大量的坦克!出发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种近似荒唐的行动和与此引来的一系列伤亡是否值得去冒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战士的阵亡,在准备袭击德军雷达站的时候,生存和为此次行动付出巨大牺牲的问题再次摆在面前。米勒上尉最终说服了大家——在他看来这次意外袭击德军雷达站的行动和寻找瑞恩的行动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正义和自由而战的。终于,米勒上尉率领的弟兄历经艰险找到了瑞恩。而为了盟军的顺利挺进,他们又决定留了下来一起参加桥头保卫的战役。力量的对比是悬殊的。尽管他们进行了精心的部署,把有限的人力进行了最合理的布局,也曾一度阻止了德军的前进,但是面对不断涌来的德军和炮火威力很大的“虎式”坦克的进攻,他们只能且战且走,在桥头最后的防线,身负重伤的米勒上尉在冲锋枪枪弹打光的时候,无助地却很决然地向坦克连连发射手枪子弹,奇迹出现了——随着一声爆炸的声音,坦克被摧毁了——盟军的“野马式”轰炸机及时赶到!桥头保住了,援军陆续地赶到了。生命垂危的米勒上尉弥留之际对着俯身过来瑞恩只是轻声地说了一句;好好活着,不要辜负大家。
米勒上尉原本只是一位普通的上尉军官。这次任务也应该说只是一次特殊的任务,但是他的这句话使我动容。一句普普通通的话语是一位长官对士兵的殷切嘱托,也是为了寻找瑞恩而牺牲的士兵的共同心声和话语,米勒和他的战友都已经牺牲,但是瑞恩活下来了。他们的任务完成了,为了一个人的生命牺牲八个人的性命,这种牺牲的代价是否值得?从感性或者理性的角度而言,这是个错误甚至有些荒唐的任务,但是从道义和正义的角度来看,这绝对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拯救行动,一次大无畏的行动。一个人的命值得用八个人性命去冒险的,一句普通的嘱托便是最好的答案。一句很平实的语言,一种崇高的精神和高尚品格情操却跃然在心中。
碟片已经播放完。但是我的心情许久不能平静。米勒上尉最后说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他的身影也越发令我肃然起敬。
拯救大兵是一次特殊光荣的任务,就是因为这一句普通的“好好活着,不要辜负大家”话语,我一直记得这部影片,记得了汤姆·汉克斯,记得了这次大无畏的行动!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